民进阜阳市委建议:关于淮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
文章来源: 民进阜阳市委会 发布时间:2016-08-23 浏览:9996 次 |
淮河蜿蜒千里,横跨中东部地区豫皖苏鄂鲁五省,是国家粮食产能建设重点核心区,矿产、航运、岸线、文化等资源非常丰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能源支撑等做出了巨大贡献。淮河流域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存,相传“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肥沃之乡。位于蚌埠,距今大约7300年的双墩文化遗址中的刻划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产生的源头之一。老子、庄子和管子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都曾生于斯、长于斯。“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曾是历史佳话,但淮河长期水患频繁,淮河流域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程度不高,生态环境压力大,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洼地”,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周边地区。在阜阳等地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淮河流域旅游产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发展意识不强。部分党委、政府及部门对旅游工作重视不够,发展意识不强,总认为旅游发展投资大、见效慢,个别县、市旅游业发展尚未破题,特别是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缺失,例如阜阳全市8个县(市)区中,有5个县市区旅游局机构没有单独设立,旅游工作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工作经费都没有保障,致使旅游发展推动力不足。 二是淮河流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利用不充分。过去由于水旱灾害等自然条件影响,淮河的治理长期以蓄洪、排洪、减灾为主,淮河水和岸线整治利用及流域绿色开发一直相对滞后,其经济社会发展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淮河流域毗邻长三角、辐射环渤海,公、铁、水交通干线密布,是不可替代的中原枢纽和战略要冲,但由于长期缺乏流域统筹规划,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旅游产业融合不畅,产业配套项目不健全。尽管沿淮已开发建设了八里河等一批5A、4A级旅游景区,但景区大多为一日游观光产品,缺少上规模、有特色、体验型的配套项目,二日游、三日游产品明显不足,更谈不上休闲度假旅游,过夜游客留不住,旅游经济仍停留在“门票经济”的初始发展阶段,拉动二产消费的作用没有得到进一步显现。 四是部门和地区之间协作不够,缺乏大旅游观念。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沟通协调不够顺畅,缺乏有效推进的机制和措施,旅游工作推进困难较多,跨区域旅游经济带发展难度较大。流域内防洪、灌溉与航运之间,农业、工业与交通之间,未能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和交通运输自成体系,人为割裂了上中下游之间的经济内在联系。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紧紧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深化旅游产业改革,推进《旅游法》深入贯彻实施,加快推进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做好“水”的文章,开发各类水上游乐项目。依托淮河水系,加强水环境治理,进一步做好绿化、美化、亮化、造景工作,深度开发各类水上游乐项目,打造皖北地区级旅游景区八里河景区,王家坝风景区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满足群众观水、亲水、戏水的旅游需求。 三、做好“农”的文章,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各地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把旅游业发展同美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一批高标准的苗木花卉、果蔬采摘示范基地,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和农户大力发展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农家乐”旅游,加快建设一批有乡土记忆、地域特色的名镇名村,培育一批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一镇一特色种植和养殖,一县一龙头企业或产业。 四、深挖旅游资源,打造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重点开展盘古文化、农耕文化、道教文化、“淮南子”文化等淮河文化的传承弘扬,全面提升淮河文化影响力。 五、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沿淮地区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淮河“黄金水道”为核心,形成铁、公、水、空、管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沿岸历史文化名城连接起来,形成千里黄金旅游风光带。 六、制定流域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地区间的沟通与协作。争取将淮河生态经济带定位为东中部协调发展示范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中,从全局角度协调各种资源,制定流域发展总体规划,并给予政策扶持。 七、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拓展旅游市场空间。积极拓展华东区域、京九城市带及河南、山东等地区旅游市场,互推旅游资源和线路,拓展旅游市场空间。以市场为导向,推出一批特色旅游线路,利用旅游招商会、旅游博览会、及各类媒体平台,开展旅游产品对外宣传推介活动,提升旅游产品影响力和美誉度。 八、融合旅游产业要素,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加快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研发和生产,如充分利用阜南柳编、阜阳枕头馍等传统品牌优势,精心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推进“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统筹发展,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配套功能,提高旅游产业整体效益。(民进阜阳市委会 赵春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