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阜阳市委建议:关于当前脱贫攻坚阶段健康扶贫脱贫的建议 |
文章来源: 农工 发布时间:2017-06-07 浏览:4932 次 |
当前脱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各地均已经各尽其能,想尽一切办法让群众脱贫致富,有的利用此地域优势成立草莓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技术指导下鼓励种植草莓;有的与小有规模的养殖专业户合作,与其签订合同,养殖长毛兔和山羊,由此专业户负责技术指导和回收;有的土地租给有种植经验的专业户种植经济作物,空余时间可以在本村专业合作社务工。村卫生室已经为本村村民全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5岁以上村民首诊测血压,定期为村民中患慢性病的居民提供健康随访服务,指导规范服药,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加重苗头及时就诊,解决以往存在的“小病拖、大病扛”问题,以防止小病拖成大病,导致因病致贫、反贫现象的发生。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前期脱贫的只是一般脱贫户,脱贫工作相对容易,真正的难脱贫户还在后面,脱贫工作的的确确进入了攻坚阶段,健康脱贫工作还将面临种种问题。 一、主要有以下问题: 1、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单一。 阜阳市是农业大市,多年来主要收入还是靠传统的农业种植,除去耕地种子、农药、化肥、人工外基本不挣钱,只能维持日常生活,养殖也只是传统的家庭散养,鸡、鸭、鹅、猪之类的,是挣不着钱的。 2、缺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部分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里留的多是老弱病残,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无技术资源,缺乏经济意识,少数群众经济意识不强,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转变观念,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不敢冒险,对好的项目思前想后不愿意去做,要么是看其他村民挣钱了,才去一窝蜂的效仿。 3、因病致贫、因残致贫。 因病、残导致贫困的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点。生病后生活开支只能靠家庭积蓄和亲朋好友的资助,加之治病需要,开支增大,由于家庭丧失劳动力,原有的其他劳动力还得照顾病人,由此失去了家庭经济来源,而只靠土地传统的种植维持家庭生活。特别是家庭有残疾和精神疾病的尤为严重。 4、大病报销不高,导致贫困 尽管政府把村民患大病报销比例逐年提高,但是个人还是需要支付一定比例,虽然比例不高,但是由于基数较大,这对农村一般家庭还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尤其是到外地就医的,加上交通、护理、误工和不能报销的药物等开支。 5、攀比之风盛行,建房和婚娶致贫。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也在随之提高,但是攀比之风尤为盛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尤其家庭有男孩的盖房子都要盖三层的,两层的楼房早已过时落伍,目前现状是年轻人外出挣的钱首先都花在建房上,所建的楼房基本都空着,多数楼房都闲置着。有的女方家庭甚至要求男方在室内买房子。另外女方要彩礼,传统的“三金”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轿车和别墅式的楼房已是必须的,另外礼金也是不菲的,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都有,真所谓为“天价婚”。尤其是家庭有两个男孩的,要的更高,虽然近几年年轻人外出务工比在家务工多挣不少钱,但是相比娶媳妇开支,挣的钱则犹如小巫见大巫,这些都会导致贫困和反贫。 二、建议 1、改善人文生存环境仍然作为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 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扶贫决策、安排扶贫资金时,首先要考虑到人文生存环境问题这一点,进一步加强美好乡村建设,让农村天更蓝、水更绿、路更宽,环境好了,才能留住人才。 2、继续提高大病救助和报销比率,可以降低村级常见病报销比率 纵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村民发现,全部是大病导致的,没有因为常见病、多发病导致贫困的,多年的基层工作发现有些村民对在村级看病报销的费用,根本不是太在意,有的村民根本不去村卫生室看病,而愿意多花钱,到认为医术的私人医生家看病,每年的千把几百块钱基本是每家村民可以负担得起的,不会导致贫困,只有大病,特别是到区外或省外就医的大病,尽管最高报销可达70%以上甚至更高一点,但是个人负担的另外30%左右也不是小数目,对农村的收入来说还是天文数字。因此建议如果政府在有经济实力的条件下,再大大的提高大病的报销比率,如果经济实力目前还不足,可以考虑适当降低村级和乡镇级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报销比率,以结余资金用于提高大病报销。 3、设立医疗专项救助基金,加强健康扶贫工作 因病、残贫困的占贫困原因的人很多。设立并加大充实医疗专项救助基金,参照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支付困难受害者抢救、治疗等费用的做法,把特别困难的群众不能报销的大病治疗费用再进行报销。把经济扶贫与健康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 4、增加基层卫生人员待遇,扎实做好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国家医改后村级医生重点工作转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可有效的及时的控制多数慢性病的发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至于小病拖成大病,从而大大的增加人民群众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的健康随访、居民健康教育等项目工作,主要在村级和乡镇级医疗机构,而目前基层尤其是村级医疗卫生人员待遇普遍偏低,由于医改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转型,收入只能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当工资,每月1000-1500元,有的更低,作为卫生技术人员工资尚不及农村普通体力活务工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导致部分村级卫生人员脱离村卫生室而去外出务工,这更加加剧了基层卫生人员缺乏的形势,不利于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 5、倡导和谐节俭的社会主义新风气,引导农村婚嫁回归理性 有专家认为“天价”婚娶现象也暴露出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短板,是由农村治理缺陷导致的农民行为缺乏引导和约束。在“八项规定”精神的影响下,公务人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要以此为契机,不断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全社会扭转奢靡之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新形势下的移风易俗,教育群众形成理性的婚嫁观。过去移风易俗集中在农村本地旧传统,现在要开展新形势下的移风易俗,教育群众树立正确观念,积极倡导婚事新办、婚事俭办,形成文明、健康的新婚俗。村干部要加强村规民约等制度建设,约束村民行为,强化农村社会治理。坚决杜绝“天价”婚娶现象。 6、鼓励职业教育,重视文化和科学技术扶贫 农民缺文化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文化素质低又是影响脱贫的关键因素,扶贫工作中应专门安排文化扶贫资金和项目,对农民进行养殖种植科学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当前国家鼓励职业教育,免除中职教育学杂费,对当地的毕业生鼓励回乡创业,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扶贫创业之中去,帮助农民实行科学种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阜阳市颍泉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农工党阜阳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郭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