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当前位置 : 首页  >  建言献策

农工党阜阳市委建议:建立支持病房 精准医疗扶贫
文章来源: 农工党阜阳市委 发布时间:2016-09-07 浏览:7585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的任务是消除贫困。截至2015年底,我国仍有5575万贫困人口,而且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区域性贫困大多与自然资源、气候环境、交通状况、人口密度等有关,消除区域性贫困需要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区域内部分人口贫困的原因是什么呢?近日,为进一步做好健康扶贫工作,农工党阜阳市委会抽选精英骨干,形成调研小组前往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李集村进行健康扶贫相关工作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村医生及村干部,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村情概况

       李集村位于阜阳市西北部,距离阜阳市约30公里,辖9个自然村36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全村总人口数5239,全部农业人口。其中外出务工2100余人。全村总耕地面积5092亩,人均0.97亩。主要产业是种植业。现主要经济来源种植和务工。该村1750户村民,贫困户有140户,其中因病致贫有77户,因残疾贫困的有2户,因智障贫困的有1户,因教育贫困的有10户,其他原因的有50户。患有重大疾病贫困户有77户,共计214人,主要病种为脑血栓、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等。长期患慢性疾病的准贫困的有126户,共计303人,主要慢性疾病病种为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及风湿病等。该村村民全部建有居民健康档案。

       调研材料显示,重大、疑难、慢性疾病拖累是该村产生贫困和准贫困的主要原因。李集村在阜阳市半小时经济圈内,在阜阳市并不是最贫困和偏远地区。通过到其他地区调研,类似情况比较普遍。

       二、医疗扶贫突出问题和主要困难

       1、因病致贫、因残致贫还是致贫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村民生病后只能靠家庭积蓄和到亲朋好友家借钱,生病后开支增大,家庭丧失劳动力,原有的其他劳动力还得照顾病人,由此失去了家庭经济来源,只能靠传统的土地种植维持家庭生活。家庭有残疾和精神疾病的尤为严重。2015年,阜阳市有贫困户601546户,其中因病致贫(返贫) 395750户,占比为65.79%,患有长期慢性病的有261563户。

       2、大病报销比例不高,加重经济压力,导致贫困发生

       村民患大病报销平均每户每年15187元,报销约为60%,个人还需要支付40%,甚至更多,这对农村一般家庭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有的疾病报销比例更低,加上交通、护理等其他开支,报销比例甚至不足40%,因为部分药物和费用是不能报销的,另外在本县区以外就诊的,报销比例更低,由于当地医疗水平有限,有些疾病必须到本县区以外甚至省以外的专科医院诊治,这样的低比例报销,直接就导致贫困的发生。

       3、基层医院技术水平偏低,收治能力不足,床位经常空闲。上级医院床位紧张,简单疾病又不能拒收;

       4、政府开展的上级医院医生下乡对口支援覆盖面低,能安心站岗医生寥寥无几,达不到技术支援目的。

       三、意见建议

       1、提高大病救助和报销比率,降低村级常见病报销比率

       调研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村民,发现贫困大都是大病导致的,因常见病多发病导致贫困的很少,调查中也发现有些村民对在村级看病报销的费用,根本不太在意,有的村民根本不愿去村卫生室看病,而愿意多花钱到认为看的好的私人医生家看病,每次几十块钱上百块钱的报销对村民是无所谓的,可以负担得起的,只有大病,特别是到区外或省外就治的大病,尽管最高报销可达50%左右,但是个人负担的另外50%,由于基数大对农村来说就是天文数字,这个50%的花费可比在村级或乡镇级医疗机构80%以上的报销比率花费大太多了。因此建议如果国家经济上能承受,就大大的提高大病的报销比率,甚至可以考虑全部报销,如果经济实力目前还不足,可以考虑适当降低村级乡镇级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报销比率,以结余资金用于提高大病报销比率。

       2、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健康扶贫工作

       2015年,阜阳市医疗救助资金规模3088.82万元,申请救助对象503338人,实际发放救助资金 15298.52万元,实际救助对象 503338人,每人平均救助标准仅为303.94 元,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政府实施的扶贫计划,往往侧重于经济上的扶贫。应当把经济扶贫与健康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实施医疗救助计划。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3、增加基层卫生人员待遇,扎实做好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国家医改后村级医生重点工作转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可有效及时地控制多数慢性病的发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至于小病拖成大病,增加村民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的健康随访、居民健康教育等项目工作主要在村级和乡镇级医疗机构,由于药品零差价的实施,地方政府的配套药品零差率补贴又不能及时到位,导致基层尤其是村级医疗卫生人员待遇普遍偏低,收入只能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当工资,每月1000-1500元左右,有的更低,作为卫生技术人员,工资尚不及农村普通无技术的务工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导致部分村级卫生人员脱离村卫生室而去外出务工,加剧了基层卫生人员不足与日益繁重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之间的矛盾。

       4、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交流及添置必要的医疗设备,提高诊疗水平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级医疗机构,普遍人才匮乏、设备不足,有的虽有设备但是无专业人员使用,设备闲置率高,导致诊疗水平不高,群众患病后不信任基层医院,而直接到大医院就诊,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负担,要解决此难题,必须引进人才,添置必要的检验检查设备,提高诊疗水平,留住病人,在引进人才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加强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高级人才的引进交流,制定制度,要求大型医院临床医技类中高级职称人才必须定期到基层医院支医,不能流于形式,制度要落到实处,每人支医时间至少半年以上,以帮助基层提高诊治水平,让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就能规范治疗,避免浪费不必要的医疗资源,又可减轻病人的医疗经济负担。

       5、加快医院医联体建设,医联体不光形式上连起来,上级医院医生要能走下去,住下来,下级医院医生还要能到上级医院深造提高,提升业务能力;

       6、在卫生院或条件不太好的县级医院设立医联体医疗支持病房,由上级医院责任性地保障医护人员资源问题,解决本地区重大、疑难疾病贫困患者病房,既可以节省医疗、交通等费用,解决小医院空、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又能保证这部分病人的治疗质量不下降;

       7、尽快严格实施推广三级分诊制度。大病去大医院,小病就地就诊。部分病人因家境富裕,对医疗条件要求苛刻,不执行分诊制度,应按自费处理,为其他病人节省宝贵的医保资金;

       8、重大、疑难疾病在恢复期或已经没有更有效的积极治疗手段的病人应到当地基层医院治疗。如肿瘤病人术后需要对症、支持的病人、脑梗康复期病人、尿毒症腹膜透析病人等;

       9、政府对设立医联体支持病房的卫生院和医院应予以设备、药品方面的投入,特事特办;

       10、民主党派可以发挥人才优势,建立定点支持病房,保证所支持病房的医疗人才资源,做好干、传、帮、带。

       11、建立医联体支持病房或民主党派定点支持病房,要干实事,不走形式。 (吴龙飞 阜阳市紧急救援中心急救科主治医师、农工党阜阳市委会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

 

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