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 |
文章来源: 民进阜阳市委会 发布时间:2022-07-26 浏览:4702 次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近年来,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依然存在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村民参与度低、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深入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3个行政村调研,实地走访农户300余户,对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有客观把握,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突出问题具体表现 (一)村庄环境问题。因调研处于“三夏”期间,走访村普遍存在户外或干沟旁堆放秸秆现象。村内公益岗位人员多忙于秸秆禁烧和抗旱工作,村内垃圾转运不及时,存在道路两侧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散落情况。 (二)村内老宅问题。因多种原因,各村村内老宅均相对较多。多数长期无人居住,周围环境普遍较差,杂草丛生,院内杂物堆放无序,部分老宅破败不堪,墙体倾斜,屋顶坍塌,存在安全隐患。 (三)户内环境问题。部分农户院内搭建棚子堆放杂物、屋内衣物摆放不齐;独居老人户和家中有智障、肢体残疾和精神疾病的农户,户内卫生环境“脏、乱、差”情况严重且较为普遍;个别圈养畜禽村民家中畜禽粪便虽能集中处理但清理不及时,苍蝇较多,有异味。 (四)厕所问题。公共厕所建设数量较少,公共厕所管护不力,日常卫生保洁不到位,设施损坏无人维修;有的公共厕所被周边数家农户集体占用,导致使用率低不能发挥效用。村民厕所使用习惯有待进一步改变,很多改厕后的村民,在使用中不重视厕所环境卫生,不清理,不打扫;有的村民嫌麻烦,厕所被闲置;独居老人户和特困供养对象,多数无改厕意愿,继续使用自建旱厕,安全没有保障,卫生更是脏乱,异味重。 二、产生的原因 (一)村民环境卫生意识较差。受北方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以及个人认知局限性的影响,部分村民的生活比较随意,环保意识淡薄,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不高,缺乏改变现状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整治行动的热情。 (二)乡村规划未全覆盖,环境基建滞后。我市各村村内道路路况普遍较好,但乡村规划覆盖率低,排水、排污、杂物堆放、禽畜饲养、农机具存放等农村实际问题未考虑。居民点垃圾箱体数量不足,公益岗位人员有限。村内房前屋后河塘沟渠水质明显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黑臭水体,且防溺水设施严重缺乏。 (三)基层干部管理理念落后。有些村干部主动性差,在突出问题排查过程中存在排查表格填写不规范、排查标准低、排查不准确现象;有些基层干部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首先想的是上级政府有没有政策、给不给资金,将问题原因简单的归结为:没有政策不敢为、没有资金不能为;有些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有干事的热情但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处理极端个例的经验,工作效果不明显;有些基层干部存在“扶懒”“助懒”做法,对懒惰思想严重的村民户内环境整治工作大包大揽。 (四)管护机制不健全。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无公共设施管护制度,管护标准不统一;专业管护队伍缺乏,单纯依靠公益性岗位;管护经费不足,设施损坏无法及时维护,影响使用效用;监督缺位,管护工作无人监督,效果不理想。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树立先进典型,着力把优秀人才选出来,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敢担当、作风正的高素质带头人队伍。二是加大青年基层干部的乡村治理能力培训力度,突出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书记任职培训和年度轮训制度,依托各级党校阵地分期分批开展培训,通过现场观摩学习、互相交流经验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特别是乡、村、组三级书记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关怀力度。完善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各项政策措施,从政治、工作、待遇、心理和生活上“格外关心、格外爱护”,为基层干部排忧解难。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思想引导与能力提升相结合。严宽相济,营造有利于基层干部成长的政治环境。 (二)激发农民主动参与积极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民是主角。一是坚持村民自治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健全村规民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制度建设。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提升农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正确认识,激发村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村民做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者、维护者、监督者。三是倡导守望相助,积极推动农民互助。充分发掘乡村内生性人力资源,由村委会组织成立以农村低龄老人和留守妇女为主的服务队,对独居老人、家中有病残的特殊人群定期巡访,开展户内卫生清理工作。面向独居老人、家中有病残的特殊人群开办免费公共洗衣房,解决他们洗衣难问题。 (三)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一是支持各村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创办、合办、参办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融合。二是探索电商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广“互联网+村集体+冷链物流+农户”发展模式,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助推农产品上行,促进新上线下农业融合发展。 (四)补齐乡村规划和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一是加快行政村一级农村公共卫生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二是结合我市乡村实际和地理因素,充分考虑未来农村人口结构变化、村庄发展规模等因素,将农村地下管网与厕所改造、污水处理等项目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完善相应管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和污水处理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严控基建过度超前建设。 (五)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一是坚持建管并重,从市级层面建立健全乡村生活污水垃圾、厕所粪污治理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制定设施建设管护标准规范等制度。坚持完善联席协调机制,明确责任部门,细化县、乡、村责任,确保经费充足,监督有力。二是以“三清一改”为抓手,在利用好公益性岗位的同时,试点引入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社会化服务,成立专业的管护队伍,推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确保一次建成、长久使用、发挥作用,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 作者:市政协委员、阜阳市农机发展中心综合科科长、民进市直二支部副主委 段迎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