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市委会建议:城市规划要“接地气”、“为民服务更贴实” |
文章来源: 民建市委会 发布时间:2018-10-23 浏览:3430 次 |
长期以来,“高端、大气、上档次”是普通老百姓对城市规划的普遍反映。在地方规划或是发展“蓝图”中注重“好看”,而与“好用”塔不上边。指导意义、思路基本正确,却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行为和公共政策,是一项服务民众的实效工程,理应把“接地气”和“为民服务”列为应有之意。建议: 一、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公众政策导向 城市规划关系到城市各行各业,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体现其政策性。尤其是涉及城市性质、布局、产业配置、用地安排,都不是单纯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推进等一系列的公共政策。 城市规划,本质上还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改进。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从极少数的社会精英参与的“精英游戏”转变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一项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地“接地气”,避免“翻烧饼”困境。 二、城市规划要“接地气” 1、规划“接地气”,能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统一起来,就能和谐各方面的发展,充分体现“多规合一”的优越性。城市规划不是一哄而起、大干快上,其用意不在于单纯描绘美好愿景,而是要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真正把每一份资源用在钢仞上,用在为民、便民的实效工程中,拉动区域经济,造福地方人民。 2、留住城市特有“基因” 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不能按照同一种标准去规划、一味追求“高大上”。因地制宜是城市规划的灵魂,因此要挖掘城市特色元素,处理好各种特色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历史、当代与未来的关系。创造宜人的景观环境,减少随意性、盲目性,从崇尚‘大洋怪’转向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3、决策民主,广泛征询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城市规划中长官意志独大,透视出一些城市脱离实际、急躁冒进、罔顾民声等问题。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须凸显以人为本,要从百姓的需求出发,让城市被每个市民所认同,成为每个市民的精神归属。市民的需求是城市规划的开始,好的城市规划是公众参与出来的,要听民意、汇民智、解民忧,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给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的“获得感”。应改变自上而下的思维,用自下而上的民主参与方式来做城市规划决策。 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 四、防止“摊大饼”式扩张 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建设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绿地系统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