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以刀代笔、以铜为纸,展示“阜阳功夫” |
文章来源: 民革市委会 发布时间:2018-06-27 浏览:6692 次 |
近日,阜阳民革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杜氏刻铜”传承人杜平赴美参加马里兰州“中国安徽周”系列活动。杜平将刻铜功夫在海外舞台上秀了一把,充分展示了阜阳“非遗”的独特魅力,受到广泛青睐。 5月28日至6月1日,副省长周喜安率领省经贸代表团在美国马里兰州举办“中国安徽周”系列活动,杜平随团进行非遗项目展示。在展出活动中,杜平现场表演了刻铜过程。一把普通的刻刀,在杜平手中游刃有余,坚硬的铜板上慢慢凸显栩栩如生的动物和惟妙惟肖的人物。马里兰州副州长拉瑟福德、州务卿沃本史密斯等观众看得赞叹不已,竖起了大拇指。活动期间,杜氏刻铜作品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吸引了美中创新创业联盟与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下一步,双方将以“保卫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旨,以原创内容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艺术交流形式,跨媒介、跨业界开展中美文化交流计划项目。 杜平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杜鸿年为中国著名版画家。杜平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古老刻铜工艺。刻铜工艺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錾铜艺术,兴于清中晚期,以刻铜墨盒最为驰名,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汇诗、书、画、印于一器,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历史典故以及乡土民俗等均可錾刻。杜平在传统刻铜技艺基础上,借鉴吸收了竹刻、镶刻、篆刻等的技法,在雕刻器物上,以墨盒、镇尺、插屏等最为驰名;在雕刻内容上,以山水最为见长,融清初四王山水之形、借宋人郭熙山水之意,以刀代笔、以铜为纸,气韵婉丽,线条流畅,有宋元古意。杜平的刻铜作品打破传统局限,跳出文房用品的狭窄范畴,创造了一种以刻铜语言为主的绘画形式。多年来,杜平多件刻铜作品先后被日本、韩国、葡萄牙、英国等国家相关机构收藏,杜平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20多项,被评为全国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2018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勋人物、安徽省民间工艺大师。杜平始终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直致力于刻铜艺术传播和传承。作为江苏理工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杜平在课堂上传授铜刻艺术,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学生也时常到他的工作室观摩和实习。如今,杜平的弟子中已经有两人被评为市级民间工艺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