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四·九”,砥砺前行 |
文章来源: 民盟市委会 发布时间:2018-04-09 浏览:6679 次 |
管草路,颍泉区行流镇的主干道,车辆川流不息,人流熙熙攘攘。喧嚣声中,四·九起义纪念馆那份独有的庄严与静谧格外引人注目。占地2376平方米的陵园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陵园大门两侧竖写着的“四九举义旗名垂千古,皖北洒碧血功昭后人”的对联,镌刻着阜阳人民对先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九十年前震撼皖北的阜阳“四·九”起义在这里爆发了。 1928年2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成立,由党的早期活动家魏野畴任特委书记,并设立特委机关,在不到两个月时间,皖北各县发展党员1000多人,农民会员6万多人,农民赤卫队员3000多人,为开展革命斗争和推动皖北暴动作好了准备。4月9日中午行流镇王官集北头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农民革命军,他们左臂戴着红袖标志,扛着大刀、长矛,高呼着"打倒列强"的口号,震惊全国的“四·九”起义爆发了,同时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革命政权——皖北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黄淮平原上第一支工农红军,推动了我国北方的土地革命斗争,打击了敌人的反革命气焰。 由于暴雨不停,阜阳城外的赤卫队及近万名农协会员与城内失去联系,加之城内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起义遭到失败。之后,魏野畴决定兵分两路,在老集镇,魏野畴不幸被捕,被国民党第十二军收编的土匪部队杀害,年仅31岁。魏野畴烈士牺牲前其实有生还的机会,但是在最后一刻,他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革命同志。 “四·九”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用革命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英勇实践,极大的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打击了敌人的反革命气焰,积累了武装斗争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干部。一部分同志,擦干身上的血迹,又继续投入战斗。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四·九起义,他说:“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却点燃了皖北革命的烈火。” 抚今追昔,怀念先烈。我们要学习魏野畴同志信仰坚定、理想崇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要学习魏野畴同志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为了保护同志的安全而舍生取义的高尚品德!要学习魏野畴同志不惧邪恶恐怖、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魏野畴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将永垂青史!他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硝烟早已散尽,岁月留痕如故。四·九精神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应以魏野畴同志为榜样,坚定信念、志存高远;不畏艰难、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让四·九精神与我们同行!(骆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