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阜阳市委建议:关爱老年人,注重老年人的精神赡养 |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7-10 浏览:8137 次 |
阜阳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农工党阜阳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孙培培反映: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上至君王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尊老敬老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老年人也不例外。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当各种需要满足后,老年人的身心即处于平衡状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社会都要从精神层面去关爱老年人,子女更要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 一、老年保健的的重点人群 老年保健的重点人群是:低收入、高龄、独居、残疾、失能农村老年人。对这些老年人,通过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模式和举办农村幸福院、养老院等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老年保健的重点人群即是老年人群当中的最弱势人群,他们更容易出现一些意外,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更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这些重点人群,在我国老年人口中所占比例大,抓好了重点人群的老年保健,也就抓住了老年保健的关键,从而促进我国养老保健事业的发展。 二、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前提下,精神心理因素致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首要问题。预防胜过治疗,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就成为预防各种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老年人对自身心理健康关注意识并不强,研究发现,老年期常见的心理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黄昏心理 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3.孤独感以及失落感 对老年人而言,在离休之后没有机会与同事进行交流,并且儿女都有自己的家庭与工作,无法长时间陪伴身边,因此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大部分子女在其生活上比较重视,但都忽略在情感上与之进行交流。老年人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有所减少,增加了其生活中的空余时间,另外,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造成行动不方便,导致老年人有空虚、寂寞感,在心理上会有一种孤独感产生,尤其是在其生病时,会使得孤独感以及失落感增加。 4.无价值感 有些老年人对其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5.不安全心理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交流,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与世隔绝,郁郁寡欢,从而引发心理疾病。对于老年人群,其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担心自己会出现某些疾病,在心理上会产生恐惧感或者忧虑感;有些老年人虽然知道自己患有疾病,但出于自身经济状况的考虑以及担心增加儿女经济负担,因而将最佳治疗时机耽误,导致疾病更加严重,也使其心理恐惧感增加。 6.老年性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组。 7.老年性精神病 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8.抑郁 对于老年人而言,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以及心理失调现象。抑郁情绪的出现大多是由于老年人被慢性疾病困扰以及死亡威胁而导致的,有一部分老年人是由于失去配偶或者生活单调、家庭失和以及内心空虚而出现抑郁与焦虑,有些老年人是因为在退休之后其生活方式出现改变,减少了社会交往,比较缺乏归属感,从而导致其出现抑郁心情,对于遇到的事情感到悲观失望。 9.健忘 老年人的机体功能会有所减退,并且其记忆力也会逐渐降低,常出现近期记忆力减退的表现,对于近期所发生的事情,经常会忘记,另外对于自己所做事情以及所说的话往往会无法回忆起来,可能常常找不到东西,或者是对于所说过的话重复讲述。 10.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年后相继离开家庭,剩下中老年人独守老巢。特别是老年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近年来我国老年问题专家将“空巢”家庭解释为:其一指单身家庭中的老人,其二指老夫妇二人家庭。这两类家庭的老人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居。空巢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生活在“空巢”环境下,由于人际关系疏远而产生被分离、舍弃的感觉。常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失调症状。 三、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处理对策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实际生活中,大多只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健康问题,并积极寻找到很多解决方案,但对于老年人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还缺少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对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加强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有效护理。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对其老化过程、健康长寿、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较大影响,所以,对老年人进行心理关爱和精神赡养,对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要关爱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注重物质赡养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赡养。 1.指导老年人正确认知,自我调节心理状态 要帮助老年人妥善解决生活、家庭、健康、疾病以及业余生活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衰老事实要学会适应,使心情放松,从而及时享受剩余的人生幸福,并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随时做好准备。在实际生活中要能够了解其心理变化,培养积极思维方式,学会以积极心态来面对人生,使心态保持积极乐观。 2.提倡老年人多接触社会 指导老年人要学会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利用不同方式融入社会,保持与其他人的交往。可以鼓励其尽可能地参加健身活动,通过锻炼身体,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保持精力旺盛,从而消除很多不良情绪。保持平和心境以及稳定的情绪,使其具备更有深度与广度的认知,从而使其在生活上健康快乐。 3.及时疏导老年人消极情绪 若发现老年人存在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障碍,要指导其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并向其讲述和示范各种调节情绪的方法,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使老年人的失眠、焦虑及抑郁等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使之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4.鼓励老年人不断学习 要避免老年人在心理上出现空虚与无聊,首先就应当使其有上进心和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事物追求以及学习新知识所要具备的心理动力。在启发好奇心方面,组织老年人进行学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学习和交流,比如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以及适应方法,老年人容易出现的意外事件、疾病与心理困扰等,通过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不仅使其能够自我预防以及治疗疾病,还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延缓衰老,特别是心理衰老。 5.引导老年人正确面对生老病死 对于老年人而言,进入晚年并不代表着结束人生,而是要重新构建新生活。护理人员要正确引导老年人,使其正确面对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的,老年人要承认自己衰老的事实,对于自己无法做到的事,不要勉强去做,但心理上要保持年轻,老年人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对死亡有正确认识,才不会对死亡恐惧,对一切都坦然面对,从而做到安度晚年。 总之,现代社会,老年人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对老年人进行有效护理,解决其心理问题,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老年人物质关爱的同时,注重从精神方面关爱老年人,特别是其子女要注重精神赡养,全社会共同努力,使老年人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