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当前位置 : 首页  >  建言献策

民盟阜阳市委建议:阜阳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文章来源: 民盟 发布时间:2017-06-23 浏览:634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养老服务作为替子女尽孝、替社会尽责、替政府分忧,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其优质、高效、健康的发展,为解决老年人口养老提供了重要的方式。作为人口大市,阜阳市由于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近1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0%左右,解决养老服务问题已经成为我市民生工作中面临的严峻问题。

        一、阜阳老年人口的基本情况

        1、基数大、比例高。阜阳市201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30.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6.33%,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88万人,占人口的11.01%,占全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的11.84%。

        2、增长速度快。与2010年“六普”相比,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11.79万人,增长15.47%,年均增长2.43%,而同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只有0.8%。按照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46.88万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将达100万人左右。

        3、高龄化趋势明显。2016年,全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3.5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5.34%,较2010年增加8.14万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高龄老人还会逐渐增多。

        4、老年抚养系数渐次攀升。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25.6%;15~64岁人口占63.39%;65岁及以上人口占11.01%,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橄榄形特点,即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低,劳动力年龄段人口比重较高,但老年抚养比却有较大幅度上升。2016年,全市老年抚养比为17.37%,比2010年上升2.38个百分点。此外,全市少儿抚养比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为40.38%,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5.8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100名15~64岁人口要抚养17个65岁以上老年人和40个14岁以下的未成年孩子,与2010年相比,每百人要多抚养2个多老年人。

        二、阜阳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1、养老服务政策的创制力度加大。2015年阜阳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对养老服务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随后,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推进医养结合、实施农村敬老院向养老服务中心转型试点、加快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等方面出台了多个配套文件,有效推进了养老服务工作的发展。

        2、养老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各类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366家,拥有床位数50034张,入住老人17667人。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88个,总床位39866张;民办养老机构61家,养老床位数10168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20%。养老床位由2009年1.9万张,迅速发展到5.1万张,千名老人床位数由不足19张,迅速增长到38.34张。目前形成了每个乡镇都有1-2所农村敬老院,阜城三区每个社区一所养老机构的局面。

        3、养老服务政策有序落实。近年来,阜阳市在养老服务供给侧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落实高龄津贴、政府购买服务补助、特困老人意外险等制度,并建立了失能特困供养人员护理补贴制度、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等试点。2016年,全市近17.56万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长寿补贴和高龄津贴共计3168.1万元;2015年起逐步在全市推开特困老年人意外险,共投入312万元为7.8万名特困老人购买了银龄保险,确保了经济困难老人在人身受到意外伤害时及时得到帮助;2014年10月起开展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凡年满70周岁的城市“三无”老人、空巢老人等困难老年人每月可享受100元的政府购买服务补助。

        4、医养结合事业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为适应养老需求由床位需求向养老服务质量要求的转变,2016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鼓励养老院设立医院、医院举办养老院、养老院与医院联办等形式,构建养老与医疗相互融合的服务模式,目前全市15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35家,均设立了医疗室或护理站,机构养护能力明显提升,供给服务趋于丰富。其中,太和县中医医养院运行成效良好,该院“医养结合”的实践在全国老年宜居城市和医养服务业高峰论坛上作了经验介绍。此外,我市还注重创新服务模式,依靠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医养结合进社区、进家庭,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签约率已达45.3%。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供求差距显著

        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全市60岁及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4.3万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3.76%;从婚姻状况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和丧偶的分别有3.26万人和29.5万人,各占60岁以上人口的2.88%和26.07%。按照目前全市“四二一”家庭代系人口结构逐渐增多的趋势,要求家庭中两个或一个年轻的劳动人口在家照顾老人和祖辈几乎是不现实的。用“六普”数据推算,到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需求量8万个以上。但目前全市光荣院、敬老院及社会养老福利三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仅366家、床位50034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仅38.34张,与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人45张床位数目标差距还有一定差距。社会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机构数远远滞后老年需求人群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尚未形成规模,独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几乎空白。此外,乡镇、街道老年服务机构尚未建立,农村敬老院建设与供养五保老人存在很大缺口。目前,全市农村五保老人64394人,集中供养9442人,按照农村五保的供养标准不低于上一年度当地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60%的比率计算,我市供养标准在全省处于中上等水平,不能做到应养尽养。   

        2、养老服务种类需求供给有限

        从机构养老方面看,阜阳市目前养老机构的覆盖面仍然较小。公立机构大多设施设备陈旧,整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项目也很单一,社会化程度较低。民营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技术力量薄弱、特色不明显、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且大都是单一的养护型,基本不具备建设医疗机构、配置医务人员的条件。由于在养老机构的老人多数患有各种急慢性疾病,卧床老人也占有相当比例,且生病率较高、行动不便,外出就医给老人及家属带来极大困难。另一方面,老年人对精神慰藉需求比较大,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是大多数老年人在各种养老机构中的主要感受,而现有的各种养老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仅停留在保障老年人“吃饭、穿暖”的较低层次水平上,忽视了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能满足处于不同消费层次水平老人的生活需求。

        3、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阜阳市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者中持有社会工作者证和养老护理员证书的有650人,服务人员明显偏少,持证上岗率不足30%。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尤其是护理服务队伍呈现“三低三高”特征,即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学历水平低,年龄偏高。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招人难、用人难、留人更难”现象突出,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日常服务需求。

        四、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

        养老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新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填补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等一举多得之策。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盘考虑。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进行多渠道、多方式宣传,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提高养老服务行业整体素质

        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专业养老服务队伍。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将养老服务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纳入城乡就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对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和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建立护理补贴、特岗补贴等制度,解决养老服务机构员工尤其是护理人员的待遇、医疗、保险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保证养老服务队伍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卫校和职教中心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增强阜阳养老事业发展的软实力。

        3、加快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短期内,全市养老服务体系仍然会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因此,加快建设一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特别是要搞好社区老年人服务网络建设,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需求,是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最有效措施。如社区日托养老中心、医疗保健站、护理院、照料中心,提供上门服务,组织志愿者为老人看护和日常服务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此外,应针对阜阳养老服务业发展在社区养老和农村养老方面的“短板”找差距、补不足。如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一方面,基层政府应对养老服务的实施及时补位,把农村贫穷和困难的老年人救助及时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农村健康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与村医生、乡镇卫生院签订责任书,定时为空巢老人免费体检,重病时减免一定的费用,解决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同时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问题,让家庭条件不好的老人也能住进养老院,切实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解决好。(市直支部  董秋实

 

 

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