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阜阳市委会建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
文章来源: 民进阜阳市委会 发布时间:2017-05-18 浏览:4854 次 |
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阜阳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阜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20万人,阜阳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美好乡村“四位一体”的城乡发展格局逐步形成,5县城正在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加快建设,程集等10镇跻身全国重点镇。至2015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较“十一五”末提高了6.9个百分点,达38.8%。市委、市政府围绕人民福祉,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一手抓文明创建,推进大美阜城建设,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我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城乡发展不协调,产城融合不紧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镇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在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期,我们既要从需求侧加大投资、出口、消费的拉动,更要从供给侧入手,优化人口、土地、资本、制度等资源配置,降成本补短板调结构,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1.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切实保障居住人享有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便利的权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成本分担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2.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城镇化后的服务功能 要增强城镇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就必须加强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一是切实推动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与城市更新、社区综合整治等相结合,扩面增量,提质增效。二是围绕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镇地上地下设施规划建设,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市场化运行。三是全面提升城市的内在品质,加快建设绿色、智慧、人文型城市;实施“智慧阜阳”战略和“互联网+”计划;落实清洁能源、绿色节能、生态城市计划等。四是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出行、停车、用水安全、环境保护、居住等利益问题入手,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3.以“一区一带一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厚植城镇化发展优势 加快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区、淮河(阜阳)生态经济带建设,按照中原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核心城市、皖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组团式向外拉大城市框架,加快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步伐,在海绵城市、建筑节能、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等领域全面发力,推动生产要素、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等集聚功能提升,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主导产业分工合作,强化生态环境共治,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质机制,厚植城镇化发展优势。 4.以特色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彰显城镇化鲜明特色 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全面推进特色城镇建设,一方面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特色种养、制造服务等魅力产业小镇,着眼于特色城镇的平台带动,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府作用,统筹兼顾,以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等为重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扩大镇级管理权限,特色化建设,差异化发展,保持城镇的自然文化个性、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彰显颍淮风情,建设美丽宜居特色城镇。 5.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智能、绿色发展之路,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新型城镇化的每一个末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一是推进城镇集约化建设,充分考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促进人口、资源、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优化要素配置。二是推进城镇智能化建设,把信息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整合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创建智慧城镇社区。三是推进城镇绿色发展,抓住交通和建筑这两大高耗能、高污染领域,将绿色理念融入到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中,加快现代绿色城镇交通体系建设。四推进城镇人文建设。既要注重环境宜居,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要注重城镇历史文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6.以土地使用、住房保障、投融资创新为突破口,完善城镇化推进机制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要素支撑,要加强制度设计,尊重市场规律,统筹推进土地利用、住房保障、投融资等重点领域的机制改革,增加新型城镇化的制度供给。一是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完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强化耕地保护,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挂钩政策。二是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供需机制,围绕稳市场推进去库存,扩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保障。三是深化投融资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实施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在管控风险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多元发展城镇化信贷产品、公共基金,挖掘资产证券化、资本市场化潜能,稳步推进PPP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