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当前位置 : 首页  >  建言献策

民革阜阳市委会:以乡镇音体美师资建设为抓手,促进中小学文化事业发展
文章来源: 民革阜阳市委会 发布时间:2017-04-27 浏览:3903

        今年我们调研了阜城的4所小学,3所中学,涵括城区与乡村,主题是中小学的文艺课程、社团活动、图书阅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经过与学校老师,管理人员的交流,发现现在制约中小学的文艺体育课程、活动的开展的原因主要是:

        (1)考核制度的导向

        1、现在城区小学的音体美课程开课率较高,但是限于经费问题以及管理问题,由课程衍生的音体美社团活动的训练不足,学校开展的文艺活动参与度不高,均让位于社会上各种收费训练班;

        2、图书室的配置逐渐完备,因国家政策性的扶持,目前不论城镇还是乡村,图书数量均已经在近2年达标,但是借阅数量和比例因校有差异;随之开展的图书阅读比赛、交流活动开展不足;

        3、乡村学校的音体美课程开课不足,主要原因是师资严重短缺;乡村学校开展文艺社团活动很少

        学校考核制度的存在,虽然高考指挥棒的传导效应在初中小学不明显,但是存在如考重点中学之类的考核,或者小学班级考试成绩对老师的考核,这些考核都会影响老师的绩效。而音体美课程以及活动都会影响主课的学习,这样导致在城区小学的某些音体美课程经常被占用,更遑论去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文艺比赛而进行专项训练。

        (2)重设备投入轻运营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很多设备配置的标准文件,比如体育器材、图书以及钢琴。这些政策往往有配套的资金投入,一刀切,不顾学校师资和条件。往往是设备投入了,师资没有,或者没有相对应的现实可行的运行制度的跟进,以及运营经费的缺失。

        比如很多小学有不少的体育器材,包括足球门,但是对应的学校面积很小,根本没法布置安装球门。这些设备就在仓库里堆着,甚至没有拆封。或者一些室内用的乒乓球桌,没有多余的室内训练场所,放在外边加快损坏。

        图书馆配置数量很大,但是根据目前的课程安排,城区学校班级多,多是走读学生,没有专门的借阅时间,很多学校在自行摸索图书管理员排班,阅读课的安排、或者以班级统一借书再班内流通等等办法,限于学校规模,教师的多寡,很多学校图书借阅开展并不多,甚至是徒有其表。

        目前很多中小学都有钢琴,但是没有能谈钢琴的老师,也没有对应的培训制度。于是钢琴就一直没人用。所以有老师建议,是否可以减一台钢琴,用购置钢琴的费用去培训老师。

        凡此种种,在学校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影响设备的有效使用。

        因此,必须重视设备投入后实际运营的问题,同时设备的配置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的投入,更多的是将费用投入到运营中,比如文艺活动的组织、耗材、培训等项目中,或者适当的教师补贴,现在乡村中小学要搞文艺活动,需要专门打报告申请额外的经费。

        (3)师资短缺,尤其是乡村学校

        艺术教师短缺,非常普遍,尤其是乡村学校,近年来教师进城普遍,乡村学校教师缺编严重,即使补充,也往往报考不足。分布不均,在乡镇中心学校,由于生活条件较好,教师愿意前往,而村小学就人很少。缺少艺术教师,特别是近些年,艺术类教师很难招聘。主要原因是门槛较高,目前艺术类教师限定在大专层面(乡村小学也是如此)

        艺术类师资的共享不足,对于已有的艺术类教师,应该发挥更大的效率,小学音体美课程往往一周2节,集中排课,可以保证教师的2-3校共享。目前专业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少,没有规范化,常态化,没有充分发挥教师自我主观能动性。

        (4)艺术社团活动几乎空白

        因为属于非考试内容,或者没有标准化的考核。当下,学校艺术社团活动几乎是空白,除城区几所大型中小学有社团外,其余学校社团活动均空白。很多学校教师很少,有限的几位教师限于精力和知识,很难组织开展社团活动。

        目前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社团难度很大,对于很多每个年级只有一个教学班的乡村学校(大部分学校100-200学生),组织各种各样的社团将占用有限教师的大量时间,而且乡村学校的艺术教师几乎很少。以学校开展社团活动的性价比非常低。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乡村学校的现状,我们认为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即师资和经费,融合乡镇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层次,有步骤的推进以下工作。

        二、建议:

        (一)以乡镇为单位的组织管理层面改革

        1、在以乡镇为单位的中小学范围内,组织音体美教师组成团队,吸收乡镇有艺术才能的居民建立乡镇学校艺术团体,在每个学校建立分点,制定章程和规范。定期开会,讨论开展艺术活动,尽量吸纳多的学生参与,管理和使用专项经费开展展览、比赛等活动,营造社团活动氛围,统筹音体美教学的标准和内容,因地制宜的开展艺术教育,比如乡村的手工、戏曲、泥塑、武术、摔跤等,吸引学生参与,热爱家乡艺术,也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2、统筹设备和经费的管理,由该团队制定年度计划和预算,直接向县一级教育、文化部门申请年度专项费用。将教育部门的文化艺术经费和文化、民政、妇联等部门的相关用于乡镇专项费用统筹使用。制定合理的费用标准,公开费用使用情况,方便监督。

        3、结合乡镇文化宫的建设,引导文化宫项目减少硬件建设,强化实际推进效果,把文化宫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民办官助的组织,改变过去定人定岗的做法,注重经费的使用效率,减少费用报销审批的步骤和程序。把少年宫不但建设成为孩子们的艺术园地,也是成人的艺术之家。

        4、将各学校图书馆与所在乡镇/村队图书室合并,这样既扩大了图书量,形成各个年龄层沟通读书的氛围,最重要的是杜绝现有学校图书室的没有专职人员开不了门的现象。

        (二)学校社团组织形式与运营

        4、以乡镇而非以学校为单位,联合各学校语文、历史教师与乡镇社会人员成立文艺团体,定期开展作文比赛、阅读会等形式的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度,给予适当费用资助。

        5、以乡镇为单位,建议成立合唱队形式,合唱这种形式开展简单,容易训练、能高效的在学生中普及音乐知识,极易激发学生的参与。

        6、打破目前以学校为单位的社团组织形式,以乡镇的中小学组成社团的联合体,调动该范围内有限的教师资源和乡镇单位、居民的参与,形成社区化的社团结构,将该乡镇行政范围内的社会文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文化艺术活动融合起来。

        (三)管理与引导

        7、对每个乡镇的文艺文体活动的开展进行摸底,宣讲。对合适的人选的推举、考察、任命与公示,赋予一定的权责。(建议是兼职性质,从目前乡镇学校的教师中选择,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组织能力)

        8、引导各乡镇以学校艺术教师为主体,成立文化艺术团体,面向社会和学校开展活动。制定章程和规则,给予费用资助,吸纳教育、文化、宣传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

        9、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行动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对该计划进行审核与答辩,确定为明确的年度计划,次年一季度进行总结,同时对费用的使用进行审计。

        10、倡导乡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有创意和组织管理好的团体进行表彰。

        (四)师资引入

        11、一定要立足于乡镇的现实制定政策,例如在乡镇户籍内破格招考幼师(中专)层面的年轻人充实到乡镇一级的艺术教师中,同时不要把这些艺术类教师固定在一所学校,而是在一个大的行政范围内使用,根据人数、特长统筹安排在区域内个学校进行教学和组织活动,既保证音体美教师的工作量的饱和,又满足各个学校的定额不足,补贴一部分交通费用。同时,将这类教师吸纳到乡镇的文艺体育组织中,充分发挥人员潜力,为乡镇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提高人员利用效率。

        12、可以在乡镇范围内吸收部分居民、工作人员,通过一些合理的补贴,引导他们为乡镇范围内的学校提供艺术的辅导、以及体育培训工作,以兼职教练的角色开展工作。

        (五)资源投入的改善

        13、对乡镇学校设备投入要切实,根据具体的条件和环境进行投入,确保投入即能启用,将现有未启用资源进行统计,重新分配,不合适的收回拍卖。

        14、合理投入设备,配套一些运营费用和师资培训名额,确保设备的使用效率,每年对乡镇文艺团体的运营费用和运营效果进行考核,促进提升资金运营效率。

        15、根据各地的文化特点、具体的艺术门类,开展具有本土特点的艺术教学设备的投资和建设

        乡镇是社会的末梢神经,数量多,体量小,如果不采取资源融合的办法,不但效率低,实际效果也不好,因此,将乡镇的公共文化体育建设与学校的音体美课程教学师资、设备融合管理使用,才能实现良性互动。(李杨

建言献策